微生態制劑在兒科適用范圍
一、推薦作為主要藥物使用的疾病
1. 腹瀉病
腹瀉病是益生菌藥物臨床應用和研究最多的疾病,益生菌能夠通過補充腸道正常菌群、糾正菌群失調,分泌抑菌或殺菌物質和增強腸道局部免疫反應有效地清除病毒和細菌等機制,明顯縮短腹瀉病程、降低腹瀉的嚴重程度,幾乎可以應用于所有的腹瀉病。
大量的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絕大多數感染性腹瀉病兒存在著腸道菌群紊亂。對輪狀病毒等病毒性腸炎,積極推薦早期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桿菌和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藥物。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腸炎,在給予敏感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推薦聯合使用益生菌藥物。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肺炎繼發性腹瀉主要由腸道菌群紊亂所致,針對其預防和治療,積極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桿菌和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藥物。對艱難梭菌感染引起的偽膜性腸炎的防治,布拉氏酵母菌有更可靠的證據支持。
遷延性和慢性腹瀉病病因復雜,但往往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在排除特定病因以外,建議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桿菌和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藥物。
2 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病因不明確,可能與腸道運動功能失調、內臟敏感性增高、粘膜免疫炎癥、中樞和腸神經軸調節異常、腸道菌群紊亂等有關,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益生菌具有酸化腸道、改善排便和調節腸道免疫炎癥反應的作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小兒厭食癥)、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痛,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枯草桿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藥物。此外益生元藥物(乳果糖)對功能性便秘療效確切,推薦使用。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常見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之一,近年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部分IBS患者發生在急性腸道感染之后,并且IBS的發病與抗生素使用有關;IBS
患者存在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結腸發酵異常和腸道菌群失調。臨床研究證實,某些益生菌能夠全面緩解IBS的癥狀,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酪酸梭菌和布拉氏酵母菌藥物。
二、推薦作為輔助藥物使用的疾病
1 肝膽疾病
益生菌可以通過參與膽汁代謝,降低腸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酸化腸道、促進腸蠕動等機制促進膽紅素轉化和排泄。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和母乳性黃疸,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枯草桿菌、酪酸梭菌、芽孢桿菌等益生菌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肝病患者往往存在腸道菌群紊亂,嚴重肝臟疾病,如重癥肝炎、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內毒素血癥。對肝病(包括嬰兒肝炎綜合征)患者,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和芽孢桿菌等益生菌藥物作為輔助治療。防治高血氨,推薦使用乳果糖作為輔助治療。
2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
NEC發病機制尚不確切,與腸道屏障功能不成熟或腸道損傷發生缺血和再灌注障礙、病原菌侵襲、喂養等有關。近年研究證實: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腸道正常菌群定植延遲或缺乏,致病菌過度生長繁殖可能是其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某些益生菌可以預防NEC的發生、降低其嚴重程度和死亡率。對NEC的預防和治療,推薦使用雙歧桿菌制劑。
此外,對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或喂養困難,部分報道使用雙歧桿菌、糞鏈球菌、枯草桿菌和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藥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濕疹等過敏性疾病
嬰兒濕疹與遺傳、食物過敏、腸道菌群紊亂以及腸道通透性增加有關。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枯草桿菌和酪酸梭菌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對高危人群濕疹的預防,國外研究結果不一致,可以試用國內研制生產的益生菌制劑。
對嬰兒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的預防和治療,目前研究很少。
4 乳糖不耐受
雙歧桿菌、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含有β-半乳糖苷酶,能夠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減輕乳糖不耐受病人的癥狀,或在腸道中迅速分解乳糖,使乳糖不耐受患者不易發生
腹瀉等癥狀。推薦使用這些菌株制成的制劑。
5炎癥性腸病(IBD)
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是一組病因不明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可能為腸道細菌和環境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的人群,導致腸粘膜免疫反應過高所致。近年來隨著對腸道菌群在IBD發病機制中作用研究的不斷深入,益生菌在IBD治療中的作用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在成人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和糞鏈球菌制劑對于治療活動性UC和活動性CD,以及維持CD緩解,預防UC囊袋炎的復發具有明顯的作用,在兒童可以試用。
6 幽門螺桿菌感染
在成人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和糞鏈球菌制劑,聯合抗幽門螺桿菌三聯或四聯療法,能夠提高對幽門螺桿菌的清除率,減少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在兒童可以試用。
7 其他
有報道,益生菌藥物針對預防腹部外科手術后感染等并發癥、減輕放療及化療病人副作用以及預防醫院獲得性感染,有一定的效果。兒童病人也可以試用。
許多兒童疾病,特別是在感染及其相關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轉歸過程中,各種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以及各種應激反應如手術操作等,均可能并發機體的正常菌群紊亂、甚至破壞。在理論上,只要機體的正常菌群出現紊亂,均可能是使用微生態制劑的潛在指征。因此微生態制劑在兒科應用的疾病遠遠不止上述提到的范圍,需要廣大兒科醫師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探索。
三、健康促進作用
嬰幼兒期是腸道菌群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疾病、使用抗生素、喂養方式、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容易出現菌群紊亂。菌群紊亂既可以引起感染等急性疾病,又與一些慢性疾病如過敏性疾病等有關,對兒童的健康可能產生長遠影響。微生態制劑具有維持腸道菌群穩定、增強免疫功能、促進鈣、鐵和各種維生素等吸收作用,在理論上對兒童有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作用,根據情況可以推薦使用,但目前的確切證據有限,其實際效果有待更多的臨床研究和觀察。
- 上一篇:益生菌||丁酸梭菌的研究應用進展 [2017-04-14]
- 下一篇:廣西助農公司生態養殖服務一團隊在北海市進行服務受歡迎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