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推廣生態養殖模式 實現產業精準扶貧
水牛毛色黑亮,肌肉隆起,雙眼圓瞪,隊列整齊,警惕地逼視著參觀者……在南寧市郊明陽牛場,這些生猛異常的水牛,讓人羨慕之余,不免好奇:“這牛到底是怎么養出來的?”
一看堆積如山的青貯料,大多是玉米稈、玉米芯、玉米皮、甘蔗渣、木薯稈、香蕉稈之類廢棄物,木薯渣、甘蔗梢就算好料啦。參觀者更好奇了:這些“垃圾”,牛會吃嗎?
飼養員倒上一堆料,牛立即圍上來,爭先恐后,吃得津津有味。
大家注意到,這些切碎的“垃圾”,已經不是“青料”,而是“熟料”。牛場人員講解:這漚過一個月左右了。怎么“漚”——噴灑益生菌。場長莫志暉算了筆賬:肉牛喂微生物發酵料,每天成本14元,能長1.5公斤肉;用于養奶牛,產1公斤奶成本4元。
“秸稈多的是,回到村里照著樣子干!”參觀者拍照、詢問、記錄,忙個不停。
這批參觀者有200人上下,其中125人是派駐各地貧困村的第一書記,全部來自水產畜牧系統。2月18-19日,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在南寧舉辦這場特別培訓活動,現場傳授生態養殖扶貧“秘方”。我區實施產業脫貧大行動,生態養殖被列為重頭戲。廣闊天地大展身手,主角正是這些第一書記。
在扶綏廣羊農牧公司,這些第一書記同樣興奮不已:圈養黑山羊吃的也是這類漚熟的秸稈,1噸青貯料只添加14元菌液。公司負責人謝文穎介紹,按這種生態模式,一戶農家養上10只母羊,一年可得三四萬元純利潤。
三江侗族自治縣是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的扶貧點,2015年定點幫扶的良口鄉產口、仁塘兩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5376元、5397元,同比都增長20%上下。局機關派出的第一書記羅良鴻表示,微生物養殖畜禽的成功,在稻田養魚已有相當規模的三江,微生物投料值得一試。
現場參觀第二天,身兼博士研究生導師的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蔣和生,給第一書記們上了第一課,主題就是: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產業精準扶貧。
- 上一篇:廣西生態養殖傳扶貧“秘方” [2016-02-24]
- 下一篇:廣西培訓第一書記用生態養殖業做精準扶貧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