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與上消化道健康
人類通過攝人各種食物和其他必要營養成分來滿足機體的需要。所有這些食物和營養成分必然先經過上消化道(食道、胃、小腸等)的有效消化和吸收后,才能轉化為能量,并為人體所利用。而胃腸道疾病的產生已對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延續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和傷害。
3.1 益生菌幫助消除口臭和治療胃潰瘍
健康的人體為多種微生物菌群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繁殖場所,它們中的大部分(500種以上)寄生在腸道內。像多數人認為的那樣,若牙齦和牙齒均保持健康時,口臭源于消化道。因為當體內有益菌群的數目下降時,腐敗菌可能會在上消化道內大量繁殖,使人們的呼吸出現異味,以至口臭。據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戴西(S.K.Dash)博士的研究,有害菌在胃腸道的過度繁殖可導致胃潰瘍和疼痛以及打嗝,這些都會妨礙人們正常的社交生活。當用口香糖不能解決口臭問題時,可以嘗試如下方法:漱洗口腔后用益生菌溶液漱,或者將益生菌片或益生菌膠囊中的粉末含在口中,緩緩下咽。
1982年,在研究胃腸道疾病作出重大貢獻且獲得諾貝爾獎的兩位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 Barry J.Marshall)教授和羅賓·沃倫(J.RobinVarren)醫生,從慢性胃炎病人的胃壁和黏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幽門螺桿菌,并在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議上,提出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造咸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發現被認為是革命性的,它使得數以百萬計的病人受益。2005年12月10日,瑞典皇家卡洛琳醫學院斯塔凡·諾馬克教授為這兩位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得主頒獎,并致辭如下:“拿破侖是死于中毒,而是死于已經轉化為癌癥的胃潰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由于他最后的小說《芬尼根守靈夜》不受當時社會歡迎,而悲憤絕望地死于潰瘍穿孔。可見,潰瘍疾病不僅侵襲名人,而且普羅大眾也不能幸免于難。長久以來,潰瘍疾病被認為是生活壓力和不當飲食的結果……,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與流行信條對立,發現人類的消化性潰瘍是由胃中的細菌感染聽致……,先驅們的研究工作激勵著我們更加熱切地了解慢性感染與癌癥類疾病的關聯性。在此,我代表卡洛琳醫學院諾貝爾大會向你們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并且請你們從國王陛下手中領取諾貝爾獎……。”
上述兩位科學家的獲獎應該是眾望所歸的。但也有某些美國學者質疑其論——幽門螺桿菌是胃潰瘍和胃癌病因,認為此觀點值得商榷,幽門螺桿菌是致病細菌還是生理性細菌仍不宜輕下結論。美國首席傳染病學、內科學生物學家馬丁( Martin J.Blaser)教授等在這方面進行了系列的研究,他們在2005年發現一個令人驚奇的事實:由于抗生素和特定抗生素被廣泛用來治療胃潰瘍等疾病(這會殺死幽門螺桿菌),使得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胃潰瘍和胃癌的發病率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攜帶率有所下降。但與此同時,食道癌的發病率卻上升了。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們認為,幽門螺桿菌在胃內龜的植實際上防止了胃食道返酸病(指來自胃部的酸液上溢進入食管的一種病況。此病源于胃中產酸較少,而非太多)和食道癌的發生。胃癌是嚴重疾病,而食道癌卻是具有更高死亡率的疾病。幽門螺桿菌是否可以在既不引發癌,又防止食道癌發生的情況下定植,這將需要醫學界做進一步的研究。
胃潰瘍曾經被認為可采用清淡飲食和使用減酸藥物來治愈,還有研究認為,哮喘、痤瘡、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與胃酸度較低有關,抗酸劑和減酸藥物如甲腈脒胺常作為主流的治療藥物。雖然使用這些藥物治療胃灼熱和返酸病可以立即緩解不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反而會更嚴重。因低酸的胃環境更有利于非益生菌的定植和生長。低酸的分泌物也阻礙了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包括B6、B12、葉酸、鐵和鈣等。當人們食用口味重和油膩食物時,可能會使胃酸分泌過多,但這可通過飲食調節(例如減少攝人那些油膩或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效果的食品,而得以改善。這比使用減酸類藥物的效果通常要好且安全得多。
近些年的最新研究表明,胃潰瘍的發生有著較復雜的成因。通常認為,大多數人體內都存在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能在酸性胃環境中定植和繁殖的細菌之一。它和胃中其他微生物,如白假絲酵母、鏈球菌等天然的寄居在人體內的微生物同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之中,我們稱其為“動態恒穩態”。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起相關疾病的發生。在人體整個胃腸道的微生態系統處于平衡時,這種細菌不會產生危害。
據目前的科研數據與調查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導致了約90%的十二指腸潰瘍和超過80 %的胃潰瘍的發生。這進而與胃癌的高發生率有關。消化性潰瘍每年影響的人次超過400萬,并導致病患者在一年中平均約有6天不能正常工作。消化性潰瘍通常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和感到反胃惡心。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比胃潰瘍更高,且會有進一步惡化的危險。現在,已有不少新方法來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常用的藥物治療是使用3-4種抗生素,但這會使得那些已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病患者合并酵母感染。幽門螺桿菌和白假絲酵母之間有一定的協同關系,酵母可幫助幽門螺桿菌對抗抗生素。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殺死和去除體內有害菌的同時,也破壞了胃腸道環境并使其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過度繁殖。這時,益生菌可用做藥物治療(特別是抗生素治療)后的輔助治療,它的功效在于減輕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但單純使用益生菌并不能完全治愈胃潰瘍。
2002年《應用微生物期刊》報道,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使用和評價了一種用于民間傳統療法的開菲爾酸奶。在體外試驗中,它被證實能殺死幽門螺桿菌。此開菲爾酸奶含有兩種酵母和幾種乳桿菌,它們均可對幽門螺桿菌產生抗菌活性。研究者認為,這些酸奶中的微生物分泌了可殺死幽門螺桿菌的可溶性物發酵過程產生的一些有機副產物。在某些國家,這類酸奶食品被視作一種既簡便又省錢的抑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手段。
2005年3月,《消化和肝臟疾病》雜志刊登了一篇關于用益生菌(羅伊氏乳桿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論文。羅伊氏乳桿菌是一種可產生特殊抗菌物質——羅伊氏菌素(reuterin,即三羥基丙酸乙醛)的新型益生菌。羅伊氏菌素是通過丙三醇代謝而產生的。羅伊氏乳桿菌可在胃組織檢查中被發現,并顯示出很好的活性。此研究中的實驗對象為30名年齡介于25歲到56歲的病人,他們普遍有較嚴重的消化不良。而且通過醫學檢查(如內窺鏡檢測法和組織切片測試等)確診他們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研究中使用了奧美拉唑(一種胃酸分泌抑制劑,用于胃食道返酸病和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潰瘍等疾病的治療)結合益生菌的治療方案,即讓研究對象在每天的早餐和晚餐前服用一定劑量的益生菌和奧美拉唑。結果顯示,病人經連續30天的治療后,其中約有60%的(即18名)病人顯示出體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癥狀已經消失。而單獨使用奧美拉唑來治療的對照組,其病人體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并沒有明顯好轉。此項研究證實了該益生菌可有效地跟幽門螺桿菌進行占位競爭,從而抑制和去除體內的幽門螺桿菌,減輕或消除對人體可能造成的損害。
人體胃內的環境是強酸性的,平均Ph值約為2,介于1-3之間。大部分的細菌(無論好壞)都不易在胃中存活較長時間:只有那些經過嚴格選擇且耐酸性能優良的益生菌株,才可能經受住胃部酸性環境的考驗在胃內存活并進入小腸,繼續它們的“腸內旅行”。目前各國的科研成果已證實還有其他若干益生菌株及其代謝產物可抑制或殺死幽門螺桿菌:例如干酪乳桿菌Shirota菌株(1.CaseiShirota)、約氏乳桿菌La 1菌株(1,.JohnsoniiLa l)、格氏乳桿菌K7菌株(1.Gasseri K7)、嗜酸乳桿菌IBB 801菌株(1.AcidophilusIBB 801),等等。其中約氏乳桿菌La,菌株對幽門螺桿菌的作用較強,一般接種4小時后,即可使胃中幽門螺桿菌的存活數目下降兩個數量級(即100倍)約氏乳桿菌Ia1菌株在上述不同菌株中表現出了最強的抑制作用,據推論,它產生的物質是對幽門螺桿菌有強烈抗菌活性的多肽,類似于天然抗生素的效果-某些由專業益生菌廠家生產的用于胃腸道消化的天然酶制劑產品,也可有助于食物在體內的完全降解,維護胃腸道健康.
3.2 益生菌防止腸滲漏綜合址利食品過敏
據研究者發現,人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腸中進行的。小腸就好像一條長約6m的管道,組織緊密相連,從而使營養成分進一步被輸送到人體所需的各個部位。管子,它與那些專門吸收營養物質并進入血液的組織緊密相連,從而使營養成分進一步被輸送到人體所需的各個部位。小腸壁由里到外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小腸內表面的黏膜層作為天然的生理和免疫屏障層,能防止潛在的細菌和有害物質進入循環系統。益生菌也是此屏障層的重要成分之一。腸道黏膜的深層主要定植雙歧桿菌和厭氧的乳桿菌,中層是擬桿菌、消化鏈球菌等,表層是需氧的大腸桿菌和腸球菌。深層的菌群緊貼著黏膜表面,稱作膜菌群,又稱為原籍菌群。表層的菌群主要在腸腔中,可游動,稱作外籍菌群。定居在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吸附住腸道黏膜上,使外來菌無吸附之處而被排出。例如雙歧桿菌占據腸黏膜上皮細胞的表面,就阻止了致病菌的入侵。在日常飲食中,不當的膳食組成和搭配,會改變小腸內正常有益菌群(益生菌等)和有害菌群之間的平衡。一旦有害菌增殖較快或食物在小腸內的滯留時間過長,就有可能損害腸道內壁或引起潛伏的炎癥。
兩個細胞之間的結點稱為橋粒。正常情況下,橋粒緊密相連且不允許大分子物質通過,但當它受到刺激或發生炎癥時,結點變松,使得大分子物質易于通過。菌群失衡通常也全使小腸內壁層張開和形成“孔洞”、縫隙,進而導致腸道滲漏性增加(俗稱液的大分子物噴變得可以通過時,免疫系統把它們看作異物并進行攻擊,從而導致炎癥并表現為食物過敏癥狀 腸道的菌群失調會加速有害細菌產生毒素,毒素反過來又在腸道Iq創造更多的“孔洞”,當腸黏膜進一步受損時,更大的物質如致病菌、毒素等就可進入血液循環,激活抗體,免疫系統將不得不與之在血液中進行激烈的“斗爭”。致病菌和毒素若通過滲漏的腸黏膜層,就會進一步擴大和加劇全身性的炎癥:導致腸滲漏綜合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使用某些非類固醇類的抗炎藥物,如阿司匹林,往往可能使腸滲漏的狀況惡化-有研究表明酗酒也與腸滲漏的發生有關,約有30%的酗酒者可能患上肝硬化等疾病。美國伊利諾伊州的Loyola大學醫學院胃腸病系的科研人員認為,由酒精誘導產生的肝損傷部分是由腸滲漏引起的:還有其他情況也可能會導致并加重炎癥:例如,攝入過多含咖啡因的飲料,食用被有害菌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以及飲食組成中含大量精細的碳水化合物(糖和加工面粉),等等。
如果沒有腸滲漏現象的出現,過敏癥和食品過敏的情況會很少發生。當小腸發生感染時,通常并發腸滲漏綜合征,但不易被診斷出:常見的過敏性品有雞蛋、牛奶、花生、豆類、小麥、芝麻、酒精等—也有一些人對芹菜、芥菜、牛肉、豬肉和小牛肉等過敏。
目前的研究認為,下列諸多病征通常或多或少地都與食品過敏有關: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結腸炎等),便秘,腹瀉,膀胱、尿道、陰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導致的反復感染,哮喘,痤瘡,皮疹、濕疹、麻疹,抑郁癥。焦意不安,精神錯亂,失眠,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強硬性脊椎炎,慢性疲勞,頭痛、偏頭痛,鼻竇炎。低血糖,等等。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個經臨床證實并具有較好預防食品過敏效果的益生菌株(主要來自乳桿菌或雙歧桿菌兩大屬類),它們已被開發成益生菌酸奶和膳食補充劑產品在全球市場上銷售。
3.3 益生菌幫助預防和治療酵母感染
酵母天然地寄居在人體的微生態系統中,尤其在腸道、陰道和尿道中。其中,白假絲酵母與有益菌群有此消彼長的關系。當有益菌群變得稀少時,由于抗生素、類固醇類藥物、口服避孕藥或非類固醇類的抗炎藥物等的使用,此時酵母可能從良性轉換成惡性。這與許多腸滲漏綜合征的發生有關。此時酵母有可能擴展到全身,導致系統酵母感染,或白假絲酵母感染。酵母感染的部位可能在人體的口腔、咽喉、陰道、尿道、皮膚或指甲等部位。
一般來說,醫藥界都相信白假絲酵母感染僅影響患嚴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例如艾滋病患者或正在進行化療的病人)。但某些營養保健領域并推崇自然醫學的專家卻認為,白假絲酵母的過度生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抗生素和口服避孕藥的廣泛與過度使用。已經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表明,當人們患有反復的陰道酵母感染、膀胱炎、尿道感染、濕疹、牛皮癬、口瘡等癥狀時,可能需通過以下措施來改善和解決酵母感染。
T l,通過膳食調節。例如,日常飲食中不攝入糖類和精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蛋糕、餅干、意大利面等)有助于改善酵母感染的癥狀;少食某些發酵食品(包括啤酒、酒、干酪、醋、酸奶油、黃油牛奶、豆腐、醬油等)和蘑菇等。
(2)使用抗真菌藥物。如制霉菌素等。當服用抗真菌藥物時,體內的益生菌也同時被殺死。所以仍需每日攝入較高劑量(100億活菌或以上)的經臨床證實的益生菌(補充劑)來保持腸內的微生態菌群平衡。同時,輔之以B族維生素、生物素會有更好的效果。
總之,在整個人體健康中,上消化道健康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腸滲漏現象會導致全身性的慢性炎癥、過敏癥、哮喘和自動免疫疾病。益生菌可加強并保護腸內黏膜層,從而在維護腸道黏膜層的完整性和調節腸道免疫系統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 上一篇:益生菌治療胃腸道疾病效果好 [2016-07-09]
- 下一篇:豬糞用做肥料的危害及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 [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