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生態養豬的主要環境因素與控制對策
生態養豬是一種最大限度地節能、節水、節省飼料、大幅減排二氧化碳及其它有害物質的養豬業,也是保護生態環境與持續健康發展的養豬業。它是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的養殖技術結合起來,實現資源良性循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統一發展的養豬模式,當前我國規模化、產業化與區域化養豬生產應向這個方向發展。
1、影響生態養豬的主要環境因素
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以及生豬飼養環境中的空氣、水源、土壤及飼料等被化學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物的污染等,對豬只的生長與健康均造成特異性損害和非特異性損害,導致豬只免疫抑制、抗病力與生產力下降,誘發各種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當前影響生態養豬的主要環境因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空氣污染對豬的不良影響
養豬生產中產生的各種有害氣體,改變了養豬場的生態環境,嚴重危害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一個萬頭豬場,每天排出的糞尿量約為60噸,1年的排出量為2.19萬噸,如果采用水沖洗清除糞污,則每天排放的糞污水量為109.5萬噸。這些糞尿與污水,加上墊料、死尸及其它污染物等,如不進行無害化處理,則會每天不斷的產生大量的氨氣、氮氣、二氧化碳、硫化氫、吲哚、酚、糞臭素、甲烷和硫酸類等有害氣體。這些有害氣體散出后嚴重地污染空氣,不僅危害到養豬場的生產,而且對人的健康也會產生影響。豬舍內被有害氣體污染的空氣,產生刺激性氣味,對豬只的眼、鼻及呼吸道系統產生強烈的刺激,引發豬只發生各種呼吸道疾病,如鼻炎、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及眼結膜炎,以及豬肺疫、喘氣病、傳胸、萎縮性鼻炎和許多病毒性疾病等。最終導致豬場發病率與死亡率增高,豬群抗病力與生產力下降,危害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
環境中的許多病原微生物可附和于污染空氣中的塵埃上,形成凝集性氣溶膠,在豬場隨著飛沫飄動,傳播多種傳染病,引發疫情。比如豬流感、口蹄疫、蘭耳病、圓環病毒病、細小病毒病、水皰病、傳染性胃腸炎、博卡病毒感染、豬副粘病毒病、血凝性腦脊髓炎、豬肺疫、喘氣病、鏈球菌病、傳染性腦膜肺炎、豬副嗜血桿菌病、葡萄球菌病、炭疽、萎縮性鼻炎、結核病、李氏桿菌病、綠膿桿菌病、魏氏梭菌病、衣原體病、鉤端螺旋體病等。這些傳染病病原都能在豬場通過污染的空氣傳播,引發豬群發生各種疫病,當前對養豬生產危害甚大。
1.2 水污染對豬的不良影響
養豬場的用水被污染,其污染源來自5個方面:一是養豬場養豬生產中排放出的豬糞尿與污水,這是主要的;二是人的生活污水,如沖廁所排水、廚房洗滌排水,洗衣排水、淋浴排水等;三是豬從飼料中攝入體內的氮的65%、磷的70%排到體外,然后隨雨水沖刷進入江河和地下水中;四是農業污水,農作物大量使農藥、化肥,殘留于土壤中,通過降雨,沉降而進入地表水與地下水中;五是外界環境中的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卵進入地表水與地下水中等,污染豬場的水源。如果豬只飲用這樣的污水,不僅會造成對豬只的損害,導致生產性能降低,免疫力下降,發生各種中毒病及腸道疾病而死亡,還會誘發多種疫病的發生,如豬群中常見的口蹄疫,腸道病毒病、博卡病毒感、嵴病毒感染、杯狀病毒感染、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病、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仔豬紅痢、豬痢疾、炭疽、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等、都能通過污染的水經消化道在豬群中傳播。
1.3 土壤污染對豬的不良影響
當前規模化養豬場豬群直接接觸土壤的機會雖然不多,但是豬場內、外環境中的土壤污染還是存在的。其污染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種地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其殘留于土壤中,當種植各種谷物時,可轉移到植物體內并在其中積累,再以此類谷物作飼料原料生產飼料,用以喂豬則對豬只造成危害。二是飼料中添加過量的重金屬,如砷、汞、鎘、鉛、銅等超標,豬只攝入后隨糞便排出,進入土壤中累積起來,還原十分困難,造成土壤被重金屬污染。三是豬場的大量糞污,以及生活垃圾與生活廢水等處理不當,進入土壤,造成污染。這樣被污染的土壤即可成為許多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與集散基地,造成各種疾病在豬場傳播。如許多腸道病原微生物、炭疽、破傷風、豬丹毒等疫病都是經污染的土壤而傳播的。
1.4 飼料污染對豬的不良影響
飼料污染除了農藥、化肥及重金屬等污染飼料原料,對豬造成危害之外,主要的是各種真菌的污染引發飼料發霉變質,造成霉菌毒素中毒危害嚴重,再者就是許多病毒和細菌的污染(其內容參照本文1.2條內容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以及旋毛蟲、囊蟲、線形吸蟲、球蟲和弓形蟲等寄生蟲的污染等,均可引發豬群發生各種疾病,造成死亡。
1.5 野生動物與節肢動物的存在對豬的不良影響
隨著自然環境與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氣候的變化,野生動物與節肢動物的生活習性也在發生改變,應引起重視。據有關研究報告;野豬可傳播豬瘟與圓環病毒病等;狐、狼可傳播偽狂犬病和狂犬病等;據報道,我國的老鼠超過30億只,每年偷吃糧食約250萬噸,超過我國每年進口糧食的總量,經濟損失高達100億元人民幣。鼠類可傳播豬瘟、口蹄疫、偽狂犬病、流行性腹瀉、腦心肌炎、炭疽、沙門氏菌病、布魯氏菌病、結核病、豬丹毒、豬肺疫、李氏桿菌病、土拉桿菌病、鉤端螺體病及立克次體病等(注意:家養的犬與貓也可傳播上述多種傳染病)。這些野生動物長期存在,對豬場構成很大的威脅,危害甚大,應引起重視。
節肢動物主要有蚊、蠅、蜱和虻等,是一種傳播媒介。據有關報道:吸血昆蟲可攜帶細菌100多種、病毒20多種、原蟲30多種,可傳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約20幾種,其中家蠅可傳播16種豬的疫病。許多豬場對此危害往往是視而不見,這是非常有害的,防控中一定要重視豬場的滅鼠與滅蟲工作。
1.6 獸藥殘留對豬的不良影響
獸醫臨床上與飼料中大量使用抗生素類、驅腸蟲藥類、抗原蟲藥類、滅錐蟲藥類、生長促進劑類、鎮靜劑和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斷劑等七類獸藥用于防治或作添加劑使用等。因這些獸藥使用后都會在豬體內產生藥物殘留,或者以原藥或代謝的形式隨糞尿排出體外,殘留于環境之中,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等,對植物、對土壤微生物、昆蟲及水生物等都有不良影響。對豬不僅引發耐藥性細菌的增多,導致“超級細菌”的出現,也增大了對疫病的防控難度,而且藥物長期殘留會造成豬體免疫抑制、免疫力下降、生產性能降低,疫病常年不斷地發生,嚴重危害到動物性食品的安全與養豬生產的健康發展,應引起高度重視。
1.7 豬舍內環境對豬的不良影響
豬舍內環境除了上述所講到的空氣、水質、土壤與飼料等因素之外,對豬只產生較大影響的就是溫度,濕度與應激等因素。
1.7.1 溫度與濕度的影響
豬舍內的溫度過低,濕度過高,會導致仔豬免疫力低下,成活率降低。大豬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用于產熱,以維持其體溫,至使日增重降低,飼料轉化率下降,生產緩慢,而誘發各種呼吸道病與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溫度過高,可使種公豬性欲降低,精液品質下降,影響配種;高溫可使母豬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卵巢活動性降低,發情和排卵出現異常;哺乳母豬采食量下降,泌乳量減少。高熱潮濕的環境中各種病原微生物與寄生蟲卵,最適宜發育繁殖,易造成豬場疫病的傳播與流行。
1.7.2 應激的影響
引發豬只產生應激的因素很多,常見的有各種有害氣體,溫度過高或過低、水質的污染、飼料的突變、轉群、免疫接種、打針、去勢、剪牙、飼養密度過大、驅趕、運輸等,當豬體受到應激原的刺激后,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機體的免疫器官和淋巴組織受到抑制,導致免疫機能降低,抗體的產生減少,機體的抗病力下降。應激還能破壞機體的生理平衡,引起豬只發生應激綜合征而造成死亡。應激可使成年豬性腺萎縮,性功能降低,精子畸形;種母豬卵泡生成、發育、成熟受阻,造成繁殖性能降低。應激可刺激育肥豬合成代謝減弱,分解代謝增加,導致其生長發育停滯,飼料轉化率低下,生產性能下降等。
2、控制環境因素的對策
2.1 發展生態養豬,應走產業化、規模化與專業化生產之路。
環境保護是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不重視養豬污染環境的處理,將會使養豬業陷入惡性循環,使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因此,在改變一家一戶庭院式養豬方式時,要建設生態養豬牧業小區,大力發展生態養豬,統一處理牧業小區排放的糞污,確保養殖生態環境的安全。發展生態養豬需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養豬與環保相結合:發展養豬業不能破壞農村的生態環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牧業小區建設與糞污處理建設同步進行,確保養豬業持續協調的健康發展;二是養豬與種植業相結合:豬場排出的糞尿與污水可先在沼氣池中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菜園和田地循環利用,既豬-沼-果園、菜園、田地模式,這是循環利用資源的一種好形式;三是生態養豬牧業小區與規模飼養相結合:實行規模化、產業化、安全化生產經營,以屠宰加工企業為龍頭,以生態養豬牧業小區為基地,以市場為導向發展養豬產業化集團生產,即“公司+基地+農戶”的社會化養殖模式。這樣不僅能降低農民養豬的成本,有效的防控疫病的發生,保證產品質量的安全,提高市場競爭力;而且有利于提高養豬生產效益,保護生態環境,促使農民走專業化生產發展之路,也有利于保障動物性食品的安全。
2.2 養豬場的環境控制
2.2.1 豬場的選址與規劃布局
2.2.1.1 豬場的選址
豬場場址應遠離村莊、工廠、學校、旅游點、醫院、交通主干道、屠宰加工廠及獸醫防檢疫機構等。距離村莊(居民區)至少3公里以上;距離城鎮應10~20公里之外;距離交通主干道300米以上。應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水源充足、土壤通透性好、便于排水、供電有保障、不受山洪威脅、生活與交通方便的偏遠地區建場。同時也要考慮當地生態農業的綜合發展,與其盡可能做到相互促進,實現資源良性循環,變廢為寶,達到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要求。
2.2.1.2 豬場規劃布局
2.2.1.2.1 養豬場在總體布局上應按“三點式生產”規劃設計。
生產區:包括各種種豬舍(配種室)、其它豬舍、隔離舍、消毒室、獸醫室、藥房、沐浴室、病死豬處理室、值班室、維修與倉庫、出豬臺、糞污處理場。場區道路凈道與污道要分開。每棟豬舍之間間距為20~25米寬,配種舍與妊娠舍與產仔舍之間間距50米、妊娠舍與保育舍與育肥舍之間的間距各為100米,使之成為三個生產小區。生產區的隔離舍和糞污處理場應處于豬場的下風方向,距離豬舍100米之外。豬群的移動應按配種間、妊娠間、產仔舍、保育舍、育肥舍、出豬臺方向進行移動。
生產輔助區:包括飼料廠、倉庫、供水系統、變電室、車庫、機修房、消毒間等。
生活管理區:包括辦公室、會議室、資料室、食堂、宿舍、活動室、會客室等。生活管理區可分管理區與生活區兩部分建設,處于豬場的上風處的一角,距離生產區與生產輔助 區各100米之外。
2.2.1.2.2 環境的綠化
豬場要建3米高的圍墻,周圍設防疫溝。場區周圍與場區內要栽種樹木進行綠化,以改善豬場的環境與氣候;凈化空氣,阻有害氣體、塵埃和細菌;減少噪音、防水、美化環境等。
2.2.2 豬舍環境控制措施
豬舍的環境控制主要包括溫度、濕度、陽光、空氣及糞污處理等內容。
2.2.2.1 豬舍的溫度
豬只對豬舍內環境溫度的高低非常敏感,“大豬怕熱,小豬怕冷”。溫度偏低(如12℃以下),豬只增重可減少4.3%,飼料報酬降低5%,同時可誘發呼吸道病和腹瀉性疾病的發生。溫度偏高(如30℃以上)豬只采食量下降,飼料報酬降低,育肥豬不長,母豬可能流產,或中暑、喘氣等。豬舍內的適宜溫度一般哺乳仔豬為25℃~30℃,生長豬為20℃~24℃,成年豬為18℃~22℃。冬季天氣寒冷,豬舍內要做到保溫通風,控制好門窗的開啟,充分利用陽光熱,增添加溫設備(如保溫箱、地熱、暖氣、火爐、火墻等)。夏季炎熱要注意防暑降溫,可根據實際需要采取空調降溫、滴水降溫、沐浴降溫、蒸發降溫及地板降溫等。
2.2.2.2 豬舍的濕度
豬舍內的適宜濕度范圍為65%~75%。高溫高濕,豬體散熱困難,導致食欲下降,采食量減少,生長緩慢,甚至發生中暑而死亡。低溫高濕,豬體散熱增加,感覺寒冷,豬只的增重與生長發育減慢。還由于空氣濕度過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使豬只抗病力降低,誘發呼吸道、消化道及關節炎疾病的發生,以及皮膚干燥或干裂等。為防止豬舍內濕度過高,可采取控制豬舍內積水,少用水沖洗欄圈與地面,保持干燥,設置通風設備,加強通風,以降低豬舍內的濕度。
2.2.2.3 豬舍的通風換氣
豬舍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通風換氣,它關系到豬舍內的溫度、濕度與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及塵埃的污染。除了利用通風換氣清除豬舍內的有害氣體之外;還應加強豬舍內的日常衛生管理,及時利用豬舍設計的除糞裝置和排污水系統,清除糞污與污水;防止潮濕,保持舍內干燥,可使氨氣與硫化氫溶于水中排出,有利于減少舍內的有害氣體的含量與濃度。豬舍的通風換氣可采用通風窗自然排氣和機械排風等方法實施。
2.2.2.4 光照
光照能促進豬只的新陳代謝、加速骨骼生長、殺菌消毒、增強其機體的抗病力。因此,最好豬只每天應保持光照的時間為8~10小時為好。豬舍一般采用自然光照比較好,也可設計不同的采光面積,但建筑時要注意減少冬季和夜間的散熱,并要避免夏季陽光直射,而引發中暑。
2.2.2.5 飲用清潔合格的飲水
豬體內的水分約占其體重的55%~65%,其體內的消化、吸收、養分的輸送、廢物的排泄、體溫的調節、以及機體各器官間的活動的潤滑作用等,都離不開水分。如果豬體內失去10%的水分,即可引發嚴重的病理變化,甚至造成死亡。豬場的用水量很大,一定要自建機井與水塔,使用管道通向各棟豬舍及用水場地。水的質量要按國家規定的用水標準,檢測論定是否可用,禁止使用場外的江河水、池塘水、以及污染水。豬場的用水每季度檢測1次,及時了解水生的質量與水質的變化,并定期對供水設備、飲水器、水管與水箱等進行消毒。可用含有效氯20%以上的漂白粉稀釋成3%水溶液浸泡或沖洗進行消毒;也可于10升水中加百毒殺1毫升、每噸水中加消毒威15克,或者加碘酸0.8克,進行消毒后,飲用。
2.2.2.6 飼養密度要合理適中
豬圈飼養密度過大,豬只散發的熱量增多,舍內氣溫高,濕度大,灰塵、微生物與有害氣體增多,噪音加大;密度大,豬只過于擁擠,相互咬斗,嚴重影響其休息與增重。飼養密度過低,豬舍利用率降低,影響養豬的經濟效益。但為了防寒,冬季可適當的提高飼養密度,但一定要適中;夏季應降低密度,以防止過熱。一般飼養密度每頭保育仔豬占地為0.8平方米、育肥豬每頭占地為0.9~1平方米、后備種豬每頭占地為1.3平方米、生產母豬每頭占地為1.6平方米、種公豬單欄飼養。
2.3 豬場糞尿及污染物處理
豬的糞尿中含有病原微生物、氮、碳及重金屬,隨糞尿滲透到外界環境、土壤與水中,造成環境污染,使水中與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硝酸鹽、亞硝酸鹽、磷與重金屬等含量增加;堆積的糞尿還會分解有機物,產生各種有害氣體,而污染空氣等。因此,豬場的糞尿及污染物的處理必須下大力氣做好,這是環保的頭等大事,最終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安全與養豬業是否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2.3.1 豬糞的處理
豬場的糞尿及其污染物要進行生物凈化處理,就是利用厭氧發酵原理,將豬體的排泄物,通過厭氧發酵裝置轉化成沼氣和有機肥料。沼氣可用于發電照明和供熱,沼氣渣可作肥料或飼料使用。這種處理技術已在全國各地推廣使用,收到一致好評。其優點是經濟實用、環保低耗、處理量大、程序簡單、無二次污染,便于操作與推廣。
2.3.2 污水的處理
糞尿經過化糞池、或篩濾機、或離心機處理,將糞尿分離,再將污水通過沉淀、過濾和消毒等程序排放,一般需要進行二次處理后才能排放。
2.3.3 病死豬只的處理
病死豬只要按照國家頒布的動物防疫法的規定進行處理,特別重大動物疫病,要及時隔離、急宰后要深埋或焚燒,最后徹底進行消毒。不準私宰、食用、上市出售等。
2.4 豬場的消毒
豬場的大門前要設立消毒池,外面的車輛與人員一律不準進入生產區。生產區進口處要建沐浴室,供員工進入生產區時洗澡更換工作服之用。還應建一個消毒室,供外面進入生產區的有關物品,工具、用具、藥品、器械等消毒之用。生產區的飼料運送車與運豬車,專用、用完1次消毒1次,不準外出或作其它使用。豬舍正常生產時每周帶豬消毒1次,發生疫情時每天消毒1次。帶豬消毒可選用1:400疫碘凈(聚維酮碘、佐劑、三儀集團研發)、1:1200衛康、1:2000消毒威、1:400抗毒威、1:1000強力消毒王、1:200農福、1:1000百毒殺、0.1%過氧乙酸溶液等噴灑消毒。豬舍外環境及道路要經常清掃,除去雜草、雜物、填平積水池,并每月消毒1次。可選用2%火堿溶液、0.5%強力消毒靈、疫碘凈、衛康、菌毒敵、消毒威、百毒殺、滅毒凈、碘伏、過氧乙酸等消毒液,進行徹底消毒。
2.5 豬場要定期驅蟲、殺蟲、滅鼠
2.5.1 定期驅蟲:種公豬每年驅蟲3次;后備母豬配種前20天驅蟲1次;妊娠母豬產仔前20天驅蟲1次;保育仔豬轉入育肥前7天驅蟲1次;育肥豬育肥中期(上市前2個月)驅蟲1次;外購仔豬,隔離檢疫后,20天左右驅蟲1次。驅蟲藥可選用:伊維菌素,每公斤體重0.3毫克,皮下注射1次即可;阿維菌素,每公斤體重0.3毫克,1次內服;“通滅”或“全滅”,每33公斤體重1毫升,肌注1次;也可于1噸飼料中加2克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粉,拌勻后連續飼喂1周,間隔10天后再喂1周即可。
2.5.2 定期殺蟲:吸血昆蟲如蚊、蠅、蜱、虻等可攜帶細菌、病毒、原蟲等,可傳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20幾種。特別是夏、秋季節要注意殺滅各種吸血昆蟲。豬場要填平污水與積水溝,清除垃圾、污物,鏟除雜草與雜物,疏通排水道與陰溝等,綠化周圍環境,徹底殺滅吸血昆蟲的滋生之地。可選用1噸飼料中添加諾蠅凈(即1%預混劑500克),連續飼喂7天;或者用0.05%蚊蠅凈噴灑豬舍和豬體,每周2次,殺滅昆蟲;或者用0.05%蠅毒磷溶液、或0.1%力高峰(拜耳)溶液或1:50的拜蟲殺溶液噴灑,安全效果好,可殺滅各種吸血昆蟲和體外寄生蟲。
2.5.3 定期滅鼠:鼠類不僅能吃掉飼料、損壞物品與建筑物等,而且能傳播炭疽、布病、結核病、李氏桿菌病、土拉桿菌病、豬丹毒、豬肺疫、偽狂犬病、口蹄疫、鉤端螺旋體病和立克次體病等12種人畜共患病。應每季度用滅鼠藥滅鼠1次。可選用立克命(拜耳),直接撒施,滅鼠徹底;殺鼠靈,取2.5%藥物母粉1份,加植物油2份、面粉7份、加水適量制成一克的面丸投放;衛工滅鼠劑,1支10毫升,加溫水100毫升,混勻后,再加入玉米面或小麥面500克,反復攪拌后即可使用;敵鼠鈉鹽原藥1.5克,加熱水100毫升溶解徹底后,再加入適量的糖,拌入1000克玉米面或小麥面中,陰干后即可使用。
2.6 使用環保型飼料和無公害飼料添加劑
目前養豬場大多數使用的飼料有預混飼料和濃縮飼料兩種,并采用膨化技術與顆粒加工技術進行生產。現在推廣的是根據豬只不同生產階段營養的需要而設計的,合理的飼料配方,按可消化氨基酸及有效磷的含量,理想蛋白質模式,配合平衡日糧,降低粗蛋白質含量,以在保障最大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氮與磷的排放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配合使用有機微量元素、益生菌(微生態制劑)益生素、酶制劑、酸化劑、吸附劑及除臭劑等飼料添加劑,可有效的提高飼料轉化利用率,促生長,增強免疫力與抗病力,改善產品的品質,降低豬場的環境污染。
豬場嚴禁飼喂腐敗、發霉、變質的飼料,當前飼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對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已造成嚴重的危害。
2.7 大力控制養豬生產中抗生素的使用量
我國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其中有9.7萬噸抗生素用于畜牧養殖業,占全年抗生素用量的46.1%。我國的養豬場,在飼料中長期添加抗生素,防治疾病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已造成“超級細菌”的出現,藥物嚴重殘留,污染環境,并誘發豬只免疫抑制,過敏反應,免疫力下降,對生態養豬,動物性食品安全以及人類的健康危害甚大。在生態養豬中,應該嚴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更要防止濫用抗生素。要大力提倡使用環保型飼料和綠色添加劑飼喂豬只,要用安全、無藥殘、無耐藥性。無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中藥與細胞因子制劑等,防控豬只的各種疾病,以保障生態養豬的健康發展,以及公共衛生的安全。
2.8 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
生態養豬的生產過程要逐步實現數字化與科學化管理,具體操作上要程序化、規模化、標準化與制度化,落實到豬場的每一個部門、每一位員工、每一個地方。從保證豬場的安全生產,防止疾病的發生與流行的角度,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是養豬場最為重要、最核心的一項制度。全場的豬群一律分群隔離飼養(分種公豬舍、后備母豬舍、配種妊娠舍、產仔舍、保育仔豬舍、育肥豬舍、隔離舍),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防制疫病的交叉傳播。當一批豬只全部從一棟豬舍出舍后,要及時清掃豬舍,安裝維修好所有設備,然后用高壓水槍沖洗2次,干燥后進行3次全面的消毒,空舍2天后再進入一批新豬只。
2.9 制定科學合理實用的免疫程序,不要盲目的接種疫苗
免疫預防是防控疾病有效的、重要的一項技術措施,必須要堅持做好。注射什么疫苗?什么時間注苗?接種幾次?養豬場一定要根據本場豬病監測情況,抗體水平的高低,疫病流行的規律,結合當地的動物疫情和疫苗的性質與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符合本場生產實際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實施免疫接種。千萬不要盲目的使用疫苗,不要把疫苗接種看成是萬能的。疫苗接種的種類過多,接種的次數頻繁、長期超劑量的使用疫苗等,都有可能造成豬體產生免疫麻痹與免疫耐管,使疫苗相互之間產生干擾,從而導致免疫接種失敗。
建議:種豬免疫接種;豬瘟、偽狂犬病、蘭耳病、細小病毒病、口蹄疫、流行性腹瀉等、乙型腦炎等病的疫苗。仔豬免疫接種;豬瘟、偽狂犬病、蘭耳病、圓環病毒病、口蹄疫、腹瀉三聯活疫苗、喘氣病、鏈球菌病等疫苗。其它疫苗可以不用,要用也應從豬場的實際出發,選擇性使用。
2.10 重視藥物的保健,以提高豬只的非特異性免疫力
在生態養豬中,根據豬只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可能發生的疾病與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選用某些優質有效的藥物,通過短時間的飼料中或飲水中添加,進行預防性保健,以提高豬只的免疫力與抗病力,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與流行,這也是一項重要的防控技術措施。預防保健用藥要選擇安全、沒有毒副作用;不產生藥物殘留和耐藥性的;具有抗病毒、抗細菌、抗應激、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少用抗生素類藥物。
目前生態養豬中常用的重要制劑;如黃芪多糖、香菇多糖、靈芝多糖、甘草多糖、紅花多糖、茯苓多糖、豬苓多糖、板藍根、穿心蓮、魚腥草、大青葉、柴胡、雙黃連、金銀花、連翹等顆粒粉及注射劑;與細胞因子制劑;如干擾素、免疫核糖核酸、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MHC-11類分子、免疫球蛋白以及植物血凝素、胸腺肽、聚肌胞等。在獸醫臨床上相互配合使用,可產生協同作用與促進作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其效果尚佳。
相關鏈接:酶+菌融合預消化技術典型代表產品————養豬專用復合益生菌——規模養豬低成本生態健康養殖更好更專業復合益生微生物制劑產品,可以高溫制粒、直接加入飼料中、飲水中添加
【視頻】原聲不使用養豬專用復合益生菌與使用豬場的區別
相關鏈接——
①.99多功能飼料發酵劑——高濃度乳酸菌為主的固態飼料發酵劑,更輕易成功、效果更好的生物飼料發酵劑,簡單好用的中草藥發酵劑
②.99多功能飼料發酵劑,酶菌結合飼料發酵劑中的佼佼者,幾項數據對比讓你信服
③.【視頻】部分發酵飼料養豬雞鴨帶給你無臭味健康無抗養殖效果
⑤.御瘟湯——防控非洲豬瘟增加自制發酵中草藥體內外運用的原生中草藥配方
⑥.動物促生長增肥原生中草藥組方——效果直觀可見,生長速度提高顯著,降低料耗提前出欄
⑦.“土味十足”原生中草藥配方——效果顯著的動物肉蛋品質改良中草藥配方,比放養更土味十足
10.豬場復產成功案例,防控非洲豬瘟運用自制發酵中草藥更易成功,不需大設施投入成本低廉
12.2020年多年生禾本科高產牧草品種推薦,亞熱帶與大棚內可四季產出,提供專業種植、加工、利用、形成生態循環一條龍服務
13.養殖場廢水(污水)最簡單的快速處理技術,達標農灌水或者變成無臭味不燒苗的液態有機肥技術
14.新建豬場用哪種模式好?新型水泡糞技術模式節約30%以上建設成本與減少70%以上糞污處理環保建設
15.豬場復養如何才能成功?推薦自制發酵中草藥組合拳模式!數百成功案例歡迎驗證
16.豬場發現疑似感染非洲豬瘟后如何快速控制下來(20余天達到滿意效果,有大量成功案例)
17.養殖場托管找廣西助農公司,無專業技術員也能夠高效益生產,總有一種模式適合你
- 上一篇:桂平市舉辦生豬恢復生產新技術培訓班,特邀廣西助農技術員進行詳細培訓防控非洲豬瘟、豬場糞污資源化新技術 [2020-05-21]
- 下一篇:貴港市舉辦生豬恢復生產新技術培訓班,邀請廣西助農公司技術員進行了詳細技術培訓 [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