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和生:生態養殖“廣西模式”助力產業富民
1月13日,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農工黨廣西區委常委、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蔣和生出席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楊志雄 攝
中新網南寧1月13日電(記者 楊志雄)提起廣西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東敢村廣西山水牛合作社養殖示范基地“黃忠晨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覃桂榮,當地人無不豎起大拇指。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覃桂榮刻苦鉆研科學養殖專業技術,引領東敢村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當下,她正在醞釀新的發展規劃:壯大養牛合作社,建立大型生態環保循環農業圈。
廣西宜州市以產業脫貧為切入點,依托資源優勢,突出特色與生態主題,促進生態養殖業增量提質發展。目前,全市有各類養殖專業合作社50個,帶動社員及周邊群眾500多戶,有規模養豬場、養牛場、養羊場316個,常年存籠1000羽以上家禽規模場48個,野豬養殖場發展到5家,年出欄商品野豬4000頭。
“我們引導養殖戶運用生態庭院化養殖技術和立體循環式養殖技術,著力構建畜禽—沼氣—果蔬、農牧結合、畜牧水產結合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并通過創建標準化示范養殖基地,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生態養殖,實現畜牧養殖業的生態環保和生產低成本、產出高效益。”宜州市水產畜牧獸醫局負責人說。
1月13日,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農工黨廣西區委常委、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蔣和生出席此間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稱,廣西大力推廣“三低一高”(成本低、風險低、污染低、效率高)的先進養殖方式,發展現代生態養殖,成為幫扶農民實現短期脫貧致富,促農增收、助農幸福的重要方式方法。
養殖業是廣西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增收和精準扶貧的主要途徑。當前養殖業面臨“三高一低”(成本高、風險高、污染高、效率低)瓶頸問題,發展難以為繼。蔣和生稱,現代生態養殖科學利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間的共生互利原理,依托微生物技術,使動物、微生物和植物在同一環境共同生長、互相利用,實現“三物”和諧、平衡、良性循環。
蔣和生介紹,目前,廣西生態養殖模式日趨成熟,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廣西模式”。其中,生豬生態養殖模式有:微生物+全封閉高架網床、微生物+半封閉高架網床、微生物+低架網床機械刮糞離舍發酵、微生物+平地干清糞等模式。肉(蛋)雞生態養殖模式有:微生物+高架網床、發酵墊料床、微生物+封閉欄舍+多層籠養、林下養殖模等模式。肉牛肉羊的生態養殖模式,重點是微生物+飼草料。
此外,漁業有六種主要生態養殖技術和模式:一是池塘生態養殖:種草+混養+稀放+餌足+控水;二是工廠化生態養殖:設施+水藻+循環水;三是網箱生態養殖:標準網箱+周圍種草+水面育藻+水下養魚;四是大水面(圍欄)生態養殖:圍欄+周圍種草+水面育藻+水下養魚(少放或不放養草食性魚類,多增殖濾食性魚類、腐屑性魚類和小型肉食性魚類);五是稻田生態養殖:種稻+養魚(蝦、蟹、鱉);六是灘涂、吊養和底播生態養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廣西建立了一批畜禽生態養殖示范點,生豬高架床生態養殖技術已在玉林市等生豬主產區被列為主推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建成并實施高架網床的養殖場超500家,欄舍面積達63.16萬平方米,應用微生物的養殖場共828家,其中,玉林市采用“微生物+高架網床”模式的養殖場達421家,欄舍面積共52.3萬平方米,僅陸川、博白兩縣應用“微生物+高架網床”模式的生豬養殖場達176家,養殖欄舍面積共26萬多平方米,完成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320家,建成了2家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和5家有機肥廠,為九洲江、南流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確保水質穩定達標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5年10月,廣西玉林市容縣奇昌種豬養殖有限公司的生豬養殖模式被全國畜牧總站總結歸納為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與綜合利用4種技術模式中的清潔回用模式。2016年7-8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深入廣西陸川縣、容縣考察生豬高架床生態養殖,對取得的技術效果給予充分肯定。同年9月,農業部在河南召開的“全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暨糞便綜合利用現場會”上,廣西做主題為“以生態養殖為抓手,促進養殖業轉型升級”的典型發言。
發展現代生態養殖,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要決策。從2016年開始,生態養殖工作被列入了各地績效考核內容,《廣西現代生態養殖“十三五”規劃》已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目前,廣西在全區范圍內全面開展生態養殖場認證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區通過認證的養殖場共241家,其中五星級48家、四星級150家、三星級43家。到2020年,全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生態養殖比重將爭取達到90%。(完)
- 上一篇:蔣和生:廣西內防與外堵并重抓邊境重大動物疫病防控 [2017-01-13]
- 下一篇:益生菌替代抗生素中的解決方案 [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