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生態漁業盛產"野性"水產品-《廣西日報》
■ 不投放飼料成為水產養殖主流模式
■ 種養結合雙向拓展種植養殖新空間
■ 設施建設和微生物利用走向現代化
本報南寧訊 (記者/袁琳 通訊員/羅春業 楊曉佼)進入下半年,廣西伏季休漁時間也過了半,菜市上不見了捕撈來的海鮮河鮮,居民買得更多的是人工養殖的魚蝦貝。賣家總是喜歡告訴顧客:“放心,現在時興生態養殖!”
記者從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了解到,時下廣西出產的水產品,來源于生態漁業的比重已占近七成。
在大王灘、星島湖、青獅潭等水源地或備用水源地水庫,養殖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類,早就完全不投放飼料。沿海淺海灘涂采用浮筏、吊籠吊養或底播大蠔、文蛤等,以浮游動植物為食;江河、池塘、山區流水中養殖的草魚、青魚等,以青草、蔬菜、蔗葉、螺類等為食。這些生態喂養的水產品,2016年全區產量156.35萬噸,占水產養殖總產量281.44萬噸的55.6%;加上海洋和內河80.33萬噸的捕撈量,仿野生、純野生的水產品在全區水產品總量中的占比高達66.6%。有關人士估算,今年上半年還會遞增2.5-3個百分點。
多品種混養是廣西現代生態漁業發展的又一方式,具體有魚魚混養、魚蝦混養、魚蟹混養、魚貝混養、蝦貝混養及3個品種以上的綜合搭配混養。通過合理選擇品種搭配,在水體中構建科學的生物鏈,主養品種適當投喂飼料,混養品種一般不投喂飼料。
種養結合是廣西現代生態漁業方興未艾的新領域。稻田養魚、養蝦、養鱉、養蟹、養螺、養蛙等稻漁并舉模式,從全州、三江等桂北主產區向桂南、桂中、桂東、桂西迅速擴展,在種植水田開辟了新的養殖空間。今年上半年全區推廣面積達到80多萬畝,產量預計4萬多噸。魚菜共生按比例辟出適當水面“無土栽培”蔬菜,在養殖水體開辟了新的種植空間。
按生態標準發展設施養殖,是廣西現代漁業建設的新亮點。桂林水產養殖場、康佳龍集團武鳴基地等實施工廠化或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通過配套建設廢水處理設備設施,在養殖廢水中放養濾食或雜食性水產品,種植水生植物,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風行一時的網箱養殖正在按現代生態漁業要求改造升級。在河池、百色等地,“大網套小網”的大水面生態網箱大行其道:在6-8個投飼養殖的小網箱外圍,套上一個大的網箱,搭養青、鰱、鳙、鯉、鯽等魚類,消納小網箱排泄物。
微生物技術進軍現代漁業生態養殖。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我區養殖對蝦、羅非魚、鱉等水產品,就一直采用微生物制劑或微生態制劑養殖技術,或者拌飼料投喂,或者往水體潑灑,調節養殖水質,保障水產品質量。
良好的生態養殖,使得我區水產品“野性”十足,成為市民餐桌上深受歡迎的佳肴。
- 上一篇:南寧市隆安縣積極推進生態養殖助農增收合作社示范點和示范村建設 [2017-07-13]
- 下一篇:微生物促生劑發酵玉米皮生產飼料蛋白研究 [2017-07-13]